小程序
传感搜
传感圈

新型水下机器人助力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

2020-03-20
来源: 仪表网
关注
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可提高自主水下机器人续航力的方法,通过采用多孔介质材料作为耐压壳体表层,降低航行阻力,可使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外形和电池容量不变的情况下游得更远。

  目前,大多数自主水下机器人通过自身携带能源供电,受电池能量密度等因素影响,为提高其续航能力,通常会选择低功耗电子设备、高效推进方法和低阻力外形设计。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可提高自主水下机器人续航力的方法,通过采用多孔介质材料作为耐压壳体表层,降低航行阻力,可使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外形和电池容量不变的情况下“游”得更远。

  此外,研究人员发下多孔介质材料能够改变水下机器人表层流体特性,并且在一定工况条件下,附着在水下机器人表面的多孔介质材料确能减小水下机器人的航行阻力,从而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可进一步提高自身续航能力。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说,本次南极考察将充分利用船舶、海冰、海洋、陆地、空中、考察站等平台,通过陆地—海洋—大气—冰架—生物多学科联合观测,实施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前期工程、开展业务化观(监)测、实施国家重大科研计划、完成基建收尾及站区环境整治,以及常规保障、物资运输、工程建设、国际合作等工作。

  在经过仿真与试验结果之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探索1000”自主水下机器人(以下简称“探索1000”)已经应用于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完成了南大洋海洋环境自主水下机器人调查任务,为考察队执行罗斯海多环境要素综合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次科考,“探索1000”水下连续工作35小时,航程约68公里,完成了17个剖面的科学观测,获得了海流、温度、盐度、浊度、溶解氧及叶绿素等大量水文探测数据,验证了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在极端海洋环境下开展科学探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极地冰盖冰架下科学研究取得突破进展提供重要手段。沈阳自动化所两位科研人员克服技术保障人员少、任务强度大、环境恶劣等困难,顺利完成了“探索1000”科考任务。

  机器人是自动控制机器(Robot)的俗称,自动控制机器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如机器狗,机器猫等)。狭义上对机器人的定义还有很多分类法及争议,有些电脑程序甚至也被称为机器人。在当代工业中,机器人指能自动执行任务的人造机器装置,用以取代或协助人类工作。此次,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水下机器人助力于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仪表网

这家伙很懒,什么描述也没留下

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篇

上海面向全球征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解决方案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