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传感搜
传感圈
楼主

FIFISIM物联

301

帖文

0

关注

254

获赞

关注

从 “人工冒险” 到 “智能防控”:4G/5G 物联网重构石化巡检逻辑

2025-08-11 15:36:11 #物联网

一、石化巡检的 “范式革命”

石化行业的巡检工作正经历一场静默革命。当某炼油厂的防爆机器人沿着管廊自主巡检,将换热器的温度数据通过 5G 网络实时传回平台时,这不仅是工具的替换,更是巡检逻辑的根本性变革 —— 从 “人工近距离接触风险” 转向 “技术远程隔离风险”。

传统模式下,石化巡检的核心矛盾是 “必须靠近设备才能监测” 与 “设备本身具有高风险” 的对立。某催化裂化装置区的实测显示,人工巡检时,操作人员暴露于硫化氢环境的时间日均达 1.2 小时,误操作风险随疲劳度上升呈指数级增长。这种矛盾在《安全生产法》修订后愈发突出,法规要求 “减少和控制作业人员在危险区域的暴露时间”,倒逼技术升级。

传感专家

二、技术架构:如何让风险 “可感可知可控”

4G/5G 物联网驱动的石化巡检系统,通过三级协同构建风险防控闭环:

1. 感知层:风险的 “可视化” 突破传统巡检依赖 “人眼观察 + 手持仪器”,数据精度与覆盖率有限。升级后:

  • 设备级监测:在泵轴端安装压电式振动传感器,采样频率达 1kHz,可捕捉 0.01g 的微小振动变化,为轴承磨损提供早期预警;
  • 环境监测:采用红外光谱气体传感器(响应时间<1 秒),在装置区形成 “气体监测网格”,泄漏点定位误差<3 米;
  • 移动巡检:防爆机器人搭载激光雷达与热成像仪,在 - 20℃~60℃环境中保持稳定运行,爬坡能力达 30°,可进入直径 0.8 米的管道。
  • 某常减压装置的应用数据显示,全量感知使潜在风险检出率从 65% 提升至 98%,其中 12% 的隐患是人工巡检从未发现的 “隐性泄漏”。

2. 网络层:通信的 “防爆韧性” 设计石化环境对通信的要求苛刻到近乎极致:

  • 防爆性能:路由器需通过 Ex dⅡCT4 认证,在含有乙烯、丙烯的环境中不产生火花,某厂家的工业路由器经 1000 小时防爆测试,外壳温度始终低于 135℃;
  • 抗干扰能力:装置区的电机、变频器产生强电磁干扰(电场强度达 100V/m),通过跳频技术(频率范围 800-2600MHz)规避干扰,数据传输成功率超 99.8%;
  • 低时延保障:5G 网络下,机器人控制指令往返时延<20ms,确保紧急情况下的远程制动精度(制动距离<0.5 米);
  • 安全隔离:物联网卡通过 APN 专线接入,与公网物理隔离,采用 VPN 隧道加密,成功拦截 17 次网络攻击(2023 年度数据)。
  • 这种通信设计,解决了传统无线设备在石化区 “频繁断联、数据丢失” 的痛点。

3. 应用层:决策的 “数据驱动” 转型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数据转化为风险决策:

  • 实时预警:设定三级阈值(预警 - 报警 - 紧急),当硫化氢浓度达 10ppm 时,自动启动风机并限制人员进入;
  • 趋势分析:基于 3 年振动数据建立的模型,可预测泵叶轮的结垢速度,某案例提前 15 天预警,避免非计划停机;
  • 智能调度:根据气象数据(如风速、风向)动态调整机器人巡检路线,确保泄漏气体扩散前完成检测;
  • 合规报告:自动生成《特种设备巡检记录》《危险区域作业报告》,满足每周 4 次的监管检查需求。

传感专家

三、炼油厂案例:效率提升的 “传导链条”

某 1200 万吨 / 年炼油厂的改造实践,展现了技术升级的连锁反应:

1. 风险隔离→人工成本优化

  • 人工巡检频次从每天 2 次减至每周 1 次,操作人员在危险区暴露时间减少 96%;
  • 1 个装置区的巡检人员从 6 人减至 2 人(负责远程监控),年节省人力成本 超百万元;
  • 工伤事故率从 0.8 起 / 年降至 0,相关赔偿与培训费用节省超 数百万元。

2. 数据密度→维护模式变革

  • 设备参数采集密度提升 8 倍,使 “故障修” 转向 “预测修”,如加热炉管清焦周期从 90 天延至 105 天;
  • 备品备件库存基于故障预测优化,周转率提升 30%,资金占用减少近千万元;
  • 非计划停机损失从超千万元 / 年降至 近百万元 / 年,生产稳定性显著提升。

3. 响应速度→应急能力跃升

  • 泄漏检测响应时间从 168 小时(每周人工采样)缩至 10 分钟,介质损失减少 90%;
  • 应急指挥通过平台调用实时数据与机器人画面,决策效率提升 60%;
  • 2023 年台风期间,远程关闭 12 台户外泵,避免雨水进入电机导致的故障。

四、行业启示:安全与效率的平衡之道

传感专家

该案例揭示,4G/5G 物联网对石化巡检的价值,本质是通过技术重构 “安全 - 效率 - 成本” 的平衡:

  • 安全不是成本而是基础:减少事故损失带来的收益,远高于技术投入(某案例显示安全投入回报率达 5:1);
  • 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高密度数据不仅用于监测,更能优化工艺参数(如反应压力、温度),直接创造经济效益;
  • 标准比技术更重要:需建立 “传感器选型 - 数据传输 - 分析模型” 的行业标准,避免 “孤岛式改造”。
  • 随着 “工业互联网 + 危化品安全生产” 试点扩大,4G/5G 物联网将成为石化企业的 “刚需” 技术,其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工,而是让技术承担风险,让人回归更具价值的决策岗位。
  • 收藏
  • 赞同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再写20字评论更容易被回复
发布评论

您确定采纳此回答并关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