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传感搜
传感圈

【每日传感快讯】激光雷达供应商拼上市;思特威重磅推出CMOS图像传感器新品;孟晚舟:打造中国坚实的算力底座

2023-09-21
关注

传感新品

【湖南大学:研发剪纸结构水凝胶应变传感器赋能人机交互应用和摩斯密码识别】

导电水凝胶是开发柔性可拉伸传感器件的理想材料,然而它们的关键特性,如高灵敏度、优异的拉伸性和环境稳定性,难以同时实现,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日,湖南大学段辉高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由Kirigami剪纸结构启发的工程策略,显著提高有机水凝胶应变传感器的应变灵敏度,并实现了水下人机交互系统应用和可穿戴摩斯密码的人工智能识别。

图1 有机水凝胶的合成和Kirigami结构的制备示意图,以及传感器性能

图2展示了水凝胶传感器的Kirigami剪纸结构设计,包括8种剪纸结构的图案及对应的结构仿真、基于不同结构的传感器性能差异等。重点分析和阐述了剪纸结构对传感器应变灵敏度的增强机制。



图2 有机水凝胶传感器的Kirigami剪纸结构设计

图3展示了基于Kirigami剪纸结构的有机水凝胶传感器的应变传感性能,包括增强的应变灵敏度、快速的响应时间、良好的动态特性和循环耐久性等。与文献中所报道的水凝胶传感器相比,本研究的传感器件能够同时兼具高灵敏度、优异的拉伸性和环境稳定性。



图3 基于Kirigami剪纸结构的有机水凝胶传感器的关键传感性能

图4展示了基于该水凝胶传感器的智能手套与工业机械臂组成的水下人机交互系统。实验结果表明,志愿者通过佩戴该智能手套,可以远程操控工业机械臂的机械爪来抓取水下物体。




图4 水下人机交互应用

图5为本研究所搭建的可穿戴的摩斯密码识别与翻译系统,具有高识别准确率和快速的识别时间,在辅助言语障碍的残疾人进行正常交流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图5 可穿戴的摩斯密码智能识别系统


传感动态

【复旦大学:新型功能介孔材料助力智能传感器变革】

传感器作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感知层,既是海量数据的接收口,也是万物互联的重要基础,全球智能传感器孕育出了数千亿元的市场规模

复旦大学邓勇辉团队在新型介孔半导体气敏材料研发过程中,提出了多种有机两亲性嵌段共聚物与无机前驱物的协同共组装新概念、新方法和新策略,创制了一系列新型功能介孔半导体材料,深入开展了这类材料在智能气敏传感、绿色催化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团队开创性提出了交叉纳米线介孔半导体气敏材料、贵金属敏化介孔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材料、孔壁化学微环境可调的高性能传感材料,创制了包括介孔WO3、SnO2、In2O3、ZnO、Co3O4/C等具有超高比表面积、可控界面特性、高活性半导体气敏材料。基于这些先进气敏材料制备的气体传感器能够实现氢气、硫化氢、氨水、乙醇、丙酮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快速传感检测,且传感器件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ppb 浓度级别)和高响应性,借助无线蓝牙数据传输可实现智能手机实时信号收集。结合大数据、 神经网络算法、5G通讯和蓝牙通讯等方式,这些传感器将在先进智能化终端建设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用于基于远程气体探测的工矿生产、气味导航搜索、远程医疗、爆炸物和武器追踪、太空资源探索等。


项目团队原创性提出的超灵敏、高活性介孔半导体气敏材料合成技术已能够满足批量化传感器器件的开发和制备,目前已经开发了14种新一代超灵敏智能气体传感器原型机,且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相关课题正在朝着微型化器件(MEMS气体传感器)、柔性智能气体传感器(柔性电子器件)不断推广推进,旨在实现气体传感器与各种电子终端互联互通。此外,团队已经初步实现气体传感器数个相关领域的开发,已经开展了智能传感器在潜艇舱室气体监测。同时团队也正在与合肥先进产业研究院合作开展智慧城市地下管廊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开展智慧医疗、呼气分析研究,用于疾病预警等。


【激光雷达供应商拼上市,谁是赛道“一哥”】

国产巨头紧跟下游节奏,纷纷量产上车,并“卷”到IPO。


熬死小的,拖死中的,剩下大的,是不少行业加速洗牌时的残酷现实。在烧钱研发、以价换量、普遍亏损但有钱景的激光雷达市场,正陷入这样一场“生死局”。


所谓激光雷达,其实是利用激光实现 3D 感知的现代光学遥感技术,也被喻为“机器人的眼睛”。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纯视觉和激光雷达代表着两种不同派系,其中特斯拉为纯视觉拥趸者,小鹏、蔚来、理想等品牌的大多车型则采用配备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在内的多融合感知方案。据悉,2023年上海车展上,有至少38款车型配置了激光雷达。


但激光雷达毕竟价格不菲,降本大潮下不少中高端车型开始减配,部分中低端车型选择不配激光雷达。成本、技术、量产商业化等压力下,已有多个海外玩家破产、合并、退市。9月初,博世宣布放弃研发激光雷达。


与国外市场不同,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等国产巨头紧跟下游节奏,纷纷量产上车,并“卷”到IPO。2023年2月禾赛科技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近期向港交所递表;图达通于8月获纳斯达克上市备案通知书。


骆驼股权投资总经理刘露认为,激光雷达供应商的竞争主要围绕两点。其一,市场对车的智能化趋势已确定,用户已经买单,企业需要面对自身融资、技术迭代及商业化发展的问题。其二,竞争格局会趋于集中,大家将展开规模化、成本和稳定性的比拼。激光雷达全球市场目前主要面对来自国内厂商的竞争,重点是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的头部较量。


尽管市场大都还处于商业化第一步,但留给后来者追赶的时间已不多。刘露分析:“2022年算是激光雷达规模化量产元年,渗透率已在临界值很边缘,快的话今明两年规模化差距就会放得比较大,最迟后年。”


上市窗口

建厂强化硬件制造、调整产品矩阵、以低价抢占市场......为了在车企相关车型上迅速上车,供应商们花式百出。富途投研团队认为,研发、测试和部署自动驾驶技术等均需要大量资金,尽早上市并筹集资金可以帮助供应商提前占据市场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如果没有上市公司的很多数据,如出货量、成本、毛利率、研发效率等,就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能够让大家看到。上市后这些数据都是公开的,有利于客户了解公司增加信服力。”禾赛科技对笔者说道。


在湾众咨询创始人谭希莹看来,政策、资本的利好也催化了上市潮。一方面,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叠加国产替代为相关产业链企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国家既希望行业规范化发展,又需要更多头部企业起到引领作用,因此不断出台相关细分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不论是北交所、科创板还是港股,均在调整IPO门槛给与相关科技公司壮大自身的机会。


“香港市场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适用法律国际认受性高,上市进程时间节点明确可预期,有更多国际投资者。处于商业化早期或尚未商业化的特专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后,融资渠道得以进一步拓展,对需要高投入且还在亏损的智能汽车供应商有一定吸引力。”安永TMT行业审计服务合伙人李康介绍。


他分析,香港、A股、美股各有其独特的上市吸引力。相比香港,A股市场对国内企业认可度较高,估值也较高,对研发投入高、技术领先的智能汽车企业而言科创板不失为理想的上市地。美国上市条件相对灵活,有利于面向全球市场的企业开展品牌战略。对于有美元等外币投资基金投资的企业,美国和香港市场更利于投资机构退出。


“一哥”争夺战

笔者从知行科技等企业处了解到,行泊一体是目前L2级智驾产品的演进方向,使用辅助驾驶功能的主要是新能源乘用车。车企会根据车型定位与价格高低,选择与之匹配的软硬件与低、中、高阶行泊一体集成方案。


比如,价格超过30万元的新能源乘用车型,会选择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方案,体现在更多的传感器、更高算力的芯片、更多的辅助驾驶功能;10余万元甚至更低价格的车型中,通常对激光雷达等传感器的数量做减配,辅助驾驶功能也会相应减少。


根据Yole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速腾聚创、览沃科技、华为、禾赛科技、图达腾在全球激光雷达市场中的市占率分别为10%、7%、3%、3%、3%,其中速腾聚创市占率居全球第二、中国第一。2022年禾赛科技的明星产品AT128开始规模化量产交付,公司同年以近一半的全球市占率稳居榜首,与速腾聚创远远拉开差距。


相较去年,2023年激光雷达行业的量产交付势头更加迅猛,仅上半年禾赛科技便交付了8.69万台激光雷达,其中高级辅助驾驶 (ADAS) 交付量为7.39万台,超过去年ADAS全年交付量。对比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现状可见:禾赛科技累计交付已超19万台,装机量稳居行业第一;速腾聚创、图达通的累计交付在10万台左右,呈追赶态势。其中,速腾聚创以“前装量产定点车型最多”“量产交付的车型SOP最多”来势汹汹,图达通因量产车型主要依赖蔚来被质疑存集中度过高的风险。





追赶规模背后,是业务模式的调整与以价换量的战略。最新业绩显示,禾赛科技在2023年第二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108.3%,交付量同比增长946.5%,但净亏损从上年同期的6970万元变为7440万元,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46.8%下滑至29.8%。对于毛利率下降,禾赛科技解释是由于价格较低的ADAS激光雷达产品出货量增加所致。


2020年至2022年,速腾聚创的毛利率分别为44.1%、42.4%、-7.4%。对于2022年首次出现毛利转亏,速腾聚创亦称主要是由于ADAS产品价格偏低,压缩了毛利率,且该部分正处于规模化扩产阶段。同期,速腾聚创营收分别为1.7亿元、3.31亿元、5.3亿元,调整净亏损分别约为0.60亿元、1.08亿元、5.63亿元。来自ADAS的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3.6%提升至2022年的30.2%。


必要性与成长性如何?

咬牙撑住亏损,慢慢抢占市场,最后最大的玩家或可实现规模效应。然而,规模优势未凸显之际,已有多家企业提出了“无激光雷达依赖”的智能驾驶降本方案,部分采用激光雷达部件的中高端车型在激光雷达数量上减配,成本与价格更低的4D毫米波雷达赛道也加入混战。


据了解,激光雷达行业的降本途径,主要有三个方向:规模效应、减少原材料达到摩尔定律,以及迭代产线、提高自动化率和生产良率。一方面,禾赛科技、速腾聚创目前均在自研芯片方面发力,试图抬升竞争壁垒,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二者均通过自建产线保证产品的快速迭代和大规模交付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禾赛科技坚持自主生产、不找代工,速腾聚创的提产能方式还涵盖代工合作、合资工厂等。


图达通联合创始人兼CEO鲍君威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将来的五年以内,甚至更远,纯视觉方案跟激光雷达所实现的功能,完全不是一类东西。产能扩张后,激光雷达企业要把合适的产品技术适配到产品上来,切忌“错配”;同时,一定要让产品的性能设计有足够冗余可靠,与合作伙伴保持一致的生产节奏。

刘露称,车企挑激光雷达供应商时会着重考虑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车厂搭载激光雷达后,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功能;也重视供应商的商业化案例与经验,规模化量产的能力和价格。


在他看来,激光雷达目前还不是标配硬件,但激光雷达覆盖了从十几万到上百万的车型,在高端系列里能够成为选配。从趋势来看,激光雷达会逐渐变成标配硬件,随着规模起来成本降低,渗透率会持续提高。刚商业化时企业不盈利很正常,规模增长和营收、利润的财务指标后置,这时更重要的是抢占市场。一个卖激光雷达的企业,正常盈利后的估值可能在30倍到50倍之间。


“智能驾驶供应商们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研发费用确保自己在行业的技术优势,尽管短期盈利无望,中长期看具有技术优势的智能驾驶供应商有望扭亏为盈。”对于资本市场表现,富途投研团队认为,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型、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还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股价的弹性较大。


笔者注意到,为了在规模与成本间寻求平衡,一些企业尝试在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找差异化定位。比如,速腾聚创、禾赛科技等相继布局补盲纯固态激光雷达的量产上车,禾赛科技产品已获得多个北美和欧洲OEM的关注,有望在出海领域进一步打开全球市场;速腾聚创将应用扩展至利润率更高的机器人......


随着部分玩家不断倒下,规模化竞争加剧,最终市场行情如何演变,谁能占稳市场一哥地位,留待后续观察。


【思特威重磅推出两颗高分辨率、高速线阵CMOS图像传感器新品,赋能高端工业线阵相机应用】

近日,技术先进的CMOS图像传感器供应商思特威(SmartSens),重磅推出8K和16K两颗高分辨率高速工业CMOS图像传感器——SC830LA和SC1630LA。该背照式(BSI)图像传感器搭载先进的SmartClarity®-3技术,基于创新的掩膜拼接工艺,依托思特威卓越的模拟电路设计,提供黑白和彩色两个版本、32x模拟增益和DCG模式,集高量子效率(QE)、低能耗、低噪声、高行频四大性能优势于一身。作为思特威LA(Linear)线阵系列全新力作,SC830LA和SC1630LA可适用于各种工业环境中,以高传输速度和高图像品质赋能全天候高端工业线阵相机。




随着智能制造领域的持续演进,越来越多的自动化生产线开始广泛应用工业CMOS图像传感器,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与日常生活使用相比时,工业CIS的应用需要在极端条件下运作,如高温、粉尘、腐蚀等恶劣环境,因此必须能够全天候为工厂提供准确、稳定、可靠的图像数据支持。


两颗芯片基于思特威独有的SmartClarity®-3技术打造,结合全新升级的BSI像素工艺和掩膜拼接技术,利用思特威卓越的模拟电路设计,具备高分辨率、高QE、低能耗、高行频四大特点,可大幅提高高端工业线性相机应用的检测能力,全天候实现高质量图像捕捉,保障检测的效率和可靠性。


【孟晚舟:打造中国坚实的算力底座 支持大模型在智能化时代的“百花齐放”】

在今日(9月20日)举行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CFO孟晚舟表示,当前,人类社会正加速迈向智能世界,数据正在爆炸式增长,智能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以强大算力为基础的各种模型和算法不断涌现,应用场景日益丰富,创新的“矢量效应”更加凸显。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人们从未停止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想象触及之处,科技点石成金。技术如同一道地平线,每增高一分,人类文明的图景就被改变一分。


而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创造着全新应用场景,延展着活动的半径,令人一次又一次看到了科技创造未来的无限可能。


孟晚舟表示,过去30多年,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浪潮中,华为没有一天停止对未来世界的想象,更没有一天停下在现实世界里努力的脚步。在不确定中抓住主要趋势,基于客户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构筑产品领先优势,助力产业升级。


从2003年开始,CT和IT在网络基础设施技术中相遇,华为提出了All IP战略,推动通信领域的各类技术制式和协议,从七国八制走向统一。“车同轨、书同文”,从而促进了联接的无处不在。华为支持了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张网络的稳定运行,联接了全球超过1/3的人口。

2013年,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加速发展,华为提出了All Cloud战略,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升级。如今,华为云成为了全球增速最快的主流云厂商之一,这得益于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全球客户的认可。目前在全球部署了30个Region、84个可用区,聚合了全球4.2万家合作伙伴、500万名开发者,服务了全球300万家客户。


“从All IP,到All Cloud,十年一个台阶,我们从未停止努力。”孟晚舟称。


在演讲中,孟晚舟表示,华为提出全面智能化战略,将加速行业智能化。据介绍,全面智能化(All Intelligence)的目标是“加速千行万业的智能化转型”。


首先,让所有对象可联接。不仅是物理实体的,也包括逻辑的、虚拟的;不仅包括数字化的设备,也包括传统的终端和装置;不仅使数据上得来,也让意图下得去。


其次,让所有应用可模型,通过大模型范式,让智能应用快速惠及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


第三,让所有决策可计算。以算力的无所不在,加速智能的无所不及,并让数据的潜力在计算中不断地释放与叠加。


孟晚舟表示,在全面智能化战略的指引下,华为将持续打造坚实的算力底座,使能百模千态,赋能千行万业。


对于当前大模型浪潮的袭来,孟晚舟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算力是核心驱动力。大模型需要大算力,算力大小决定着AI迭代与创新的速度,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算力的稀缺和昂贵,已经成为制约AI发展的核心因素。华为将打造中国坚实的算力底座,为世界构建第二选择,包括持续提升“软硬芯边端云”的融合能力,做厚“黑土地”,满足各行各业多样性的AI算力需求。


此外,华为将充分发挥在计算、存储、网络、能源等领域的综合优势,改变传统的服务器堆叠模式,以系统架构创新的思路,着力打造AI集群,实现算力、运力、存力的一体化设计,突破算力瓶颈,提供可持续的澎湃算力。


参数超过千亿甚至万亿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模型,正在加速进入千行万业,AI发展也正在跨越拐点。


孟晚舟认为,从小模型时代到大模型时代,AI技术的实用性发生了质的飞跃。过去,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开发不同的模型。现在,大模型通过吸收海量知识,一个模型可以适配多种业务场景,大幅降低了AI开发与应用的门槛,缩短了技术到应用的周期,使AI从作坊式开发、场景化定制,走向工业化开发、场景化调优,依托大模型规模化解决行业问题成为可能。


在此过程中,通过算力底座、AI平台、开发工具的开放,华为支持大模型在智能化时代的“百花齐放”,努力做好“百花园”的黑土地。


“我们支持每个组织使用自己的数据训练出自己的大模型,让每个行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发展出自己的行业大模型。”孟晚舟说。


此外,华为还会持续深耕根技术,构筑系统性优势。孟晚舟称,数十年来,华为深入通信与计算的理论本质,在数学与算法、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与工程技术、标准与专利等领域,持续投入,不断探索,构建起根技术优势。正是基于联接和计算这两大产业的根技术积累的有机结合,华为构筑了智能化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系统性优势。


与高校联合创新,也将是华为的后续重点。孟晚舟表示,技术为根,人才为本。过去数十年,华为一直围绕着自身所在产业,为高校师生、开发者和科研人才,量身定制培养体系。


面向高校师生,华为通过ICT学院和“智能基座”项目,实现了产教的融合。其中,华为在全球已与2600多所高校共建了ICT学院,教师数量超过了11000人,每年培养学生20万人。华为联合中国72所高校持续深化“智能基座”项目们已经开设了1600多门课程,覆盖了50多万学生。


未来的发展,还依赖基础技术的持续突破和人才的不断涌现。孟晚舟谈及,华为不仅做“工程商用”研究,解决实际挑战,还依托“创新2.0机制”,与高校联合创新,支持“无用之用”的理论研究和前沿探索。



【工信部:我国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达 21.48 亿户,产业规模接近 3 万亿元】

9月 20 日消息,据工信微报官方公众号报道,截至目前,我国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达 21.48 亿户,物联网企业数量超过 8000 家,产业规模接近 3 万亿元,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 图源 工信微报官方公众号


官方声称,今年 4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聚焦 12 个产业融合应用方向,组织开展 2023 年物联网赋能行业发展典型案例征集工作,并于 8 月公示了 139 个典型案例。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我国物联网蓬勃发展。”


从官方公众号中得知,截至今年 7 月末,我国 5G 基站总数达 305.5 万个;截至 5 月底,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 59.4%,累计培育出 1700 多家引领行业发展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官方同时声称,我国物联网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关键应用标准基本确立,已发布或在研 249 项物联网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还需在互联互通上下更多功夫。


工业和信息化部未来将聚焦传感器接口芯片、智能传感器、新短距通信、端边云协同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开展攻关。同时,强化生态建设,支持技术领先、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新利18国际娱乐

传感器行业综合服务平台,立志于建设便捷方便的传感器选型器、行业专业媒体

关注

点击进入下一篇

Agilent安捷伦8481D功率传感器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