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传感搜
传感圈

中国团队实现400°C以下太阳能天然气制氢与脱碳

2023-03-15 16:30:07
关注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化,氢能产业迅猛发展。制氢技术是氢能产业的源头,对氢能产业链的整体布局与发展颇为重要。传统制氢技术包括工业天然气重整制氢与煤气化制氢,是目前氢能的主要来源,而在双碳战略与能源低碳转型的背景下,面临的共性挑战包括反应温度高、能耗高、CO2排放高。如何突破“三高”问题,对于氢能与能源结构转型的相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首次实现了400°C温和条件下“净零排放”的天然气制氢原理突破。通过有序分离氢气和CO2产物,天然气制氢反应温度由传统的800-1000°C降至400°C以下,实现了99%以上甲烷直接转化为高纯氢与高纯CO2,并实现了基于化石能源的制氢与脱碳的完全协同。制氢与脱碳能耗下降幅度达20-40%。基于此,该工作结合商业化中温槽式聚光技术,实现了太阳能驱动的天然气制氢与脱碳,进一步减少化石能源制氢的碳足迹,展示了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互补实现可持续氢能利用的可行性。反应温度的降低使工业余热与氢能的结合成为可能。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已完成了超过6000次的稳定循环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并初步展示了技术转化应用的广阔前景。 

该工作由中科院院士、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金红光团队完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源有序转化”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支持。科研人员围绕科学中心项目主线,原创性地提出了“热化学多产物有序分离耦合中低温热能品位提升”的热力学新思路,在降低反应温度、提高甲烷转化率与选择性、低能耗捕集二氧化碳、设备小型化等方面实现了系列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郝勇表示,天然气与太阳能结合制备“净零排放”氢能,展示了低碳、可再生能源技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符合我国能源结构特点的化石能源低碳利用新模式,对低碳发电、工业余热利用以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质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成果,研究通过所得低碳氢与天然气掺烧,可有效提高火电厂发电效率并降低碳排放;以天然气为氢能载体实现加氢站内按需制氢,有望降低基础设施投资及氢能制、储、运成本,并实现CO2集中资源化利用。另外,本成果可实现500℃以下工业余热的高价值、低碳利用。本研究有望助推能源结构的脱碳、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加速发展,并将为解决氢能制、储、运全链条瓶颈提供新思路。当前,该团队正努力推动本成果的产业化,日产百公斤级氢气的原理样机正在研制中。 

温和条件下“净零排放”的天然气制氢原理

版权声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字节点击 原创内容,采用 BY-NC-SA 知识共享协议。原文链接:https://byteclicks.com/47358.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转载本站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字节点击立场。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及专利和其他版权所有的信息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 gavin@byteclicks.com。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广告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