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信息网讯 2023年9月6日,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 2023)在京开展。同期,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主办的第四届青年分析科学家论坛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9位中国分析化学领域的杰出青年分析科学家,围绕在生命科学、材料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领域中的最新方法、最新技术及最新应用进行展示交流,并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出席、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李景虹
李景虹院士代表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及其本人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老师学生表示热烈欢迎。分析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基础科学的前沿性,又有应用交叉的背景,特别是很多科学研究的基础和科学研究入门的工具,在生物、医药、环境、新能源等一系列基础研究和国家重大技术方面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BCEIA2023“生命、生活、健康、面向绿色未来”的主题,正是分析化学和化学测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景虹在致辞中说到,青年是科学发展的未来,青年学者是建设科技强国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应该关心国事、家事,特别是四个面向人类共同健康命运的需求;要勇于迎接挑战,接过科技强国的接力棒,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青年学者要坚定信念、勇于承担,不断发展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将技术与科学实践、临床需求紧密结合,做到高水平的科技自强。
本次论坛共分为4个报告时段,分别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江教授、副主任委员王晓春教授、邓昱教授、金芬研究员担任主持人。

周江教授

王晓春教授

邓昱教授

金芬研究员
围绕最新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9位青年科学家做了精彩的分享!

北京大学教授白玉
报告题目:《常压离子化质谱及其生物分析应用》
白玉介绍了复杂生命体系生物标志物的定量分析及关键科学问题的特点和策略,并对新型常压离子化质谱装置及应用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享,单细胞质谱分析现状及进展等。近些年,研制了多种新型常压离子化源仪器部件,解决了小分子化合物分析的仪器通用性难题,为生物标志物分析奠定仪器基础;基于离子型质谱标签的多重放大策略,发展了超灵敏常压质谱免疫分析新方法,检出限降低了7个数量级;提出了多维度有机质谱流式分析平台概念,实现了单细胞中蛋白质和代谢物的同时获取,建立了单细胞深度分析新方法,为肿瘤细胞精准分型及肿瘤耐药性的研究提供创新性工具和实验数据。

清华大学教授瑕瑜
报告题目:《基于异构体分辨质谱技术的脂质组分析方法及应用》
瑕瑜分享了脂质分子定性定量的挑战经验。以脂质C=C分析技术为例,对高灵敏、多结构层级脂质组分析系统,异构体分析驱动的差异性脂质发现等工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于萍
报告题目:《调控限域离子传输的化学测量》
于萍介绍了离子传输和电的关系以及基于离子传输的电化学分析的发展历程,针对限域离子电流能否做脑化学分析的思考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神经分子活体原位分析:发现了微米尺度不对称离子传输的现象,提出了同时适用于微纳米尺度的模型、提高了离子传输传感的时间分辨、建立了微米管的活体原位测量新原理,提供了创制流体忆阻器的思路等。(2)胞内囊泡原位分析:建立了颗粒测定参数的定量依据、胞内囊泡原位分析方法等。(3)呼吸频率的原位分析:实现了呼吸频率的超快响应,发展了呼吸频率的原位测量方法,发展了便携式可穿戴器件等。

北京大学教授孙俊良
报告题目:《三维电子衍射技术简介》
晶体结构确定是众多学科发展的关键,孙俊良详细介绍了三维电子衍射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场景,可以解决非公度调剂、绝对手性确定、缺陷无序等问题。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赵永席
报告题目:《单细胞核酸编码扩增分析》
赵永席报告中强调,细胞变化决定着人体的健康状况,单细胞核酸分析对生命科学研究与重大疾病诊断具有重大意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1)核酸组合编码扩增技术,灵敏成像胞内多元核酸。(2)碱基转化编码扩增,单位点定量单细胞核酸修饰。(3)DNA邻近编码扩增,获取单细胞纳米环境核酸信息。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田瑞军
报告题目:《高灵敏度空间蛋白质组学分析》
田瑞军介绍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挑战,并针对蛋白质复合物的复杂性及信号传导、癌症信号转导通路及靶向药物等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解。在胰腺癌精准诊断迫在眉睫的背景下,开展受体膜蛋白复合物多维度协同富集及系统表征、细胞间信号蛋白复合物的规模化发现策略IGC等工作。

湖南大学教授陈卓
报告题目:《胃部极酸性环境精准诊疗》
面对传统胃部检测的局限和挑战,陈卓做出了一些独创的原位分析方法。报告从胃环境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外周循环肿瘤细胞治疗装置等三个方面展开详细的工作经验分享。石墨纳米囊设计,解决多信号灵敏分析问题,解决超稳定分析问题,实现了活体胃部幽门螺旋杆菌的靶向成像与分析,克服多酶/高酸/胃粘液屏障实现胃部靶向分析,蛋白-顺磁性离子复合物胶囊原位检测胃酸pH等。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兆超
报告题目:《 超分辨荧光探针》
超分辨荧光成像引发了生命研究技术革命,并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分辨/发现结构,发现/解析机制,生理/病理分析等。徐兆超介绍了超分辨荧光成像的挑战,超分辨荧光成像染料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并对发展匀质闪烁染料,提高时空分辨率的相关问题和突破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提出缓冲策略,实现长时程动态成像。

北京大学教授万祎
报告题目:《环境中代谢干扰物质的非靶向高通量鉴定研究》
万祎围绕污染物的非靶向高通量鉴定、内源代谢分子网络的可视化和代谢干扰物鉴定、外源污染物和内源分子的代谢反应产物和毒性效应三部分展开了详细介绍。


答疑互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