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
传感搜
传感圈

自动驾驶汽车如何在隧道和山区实现精准定位?

2025-08-05 10:55:19
关注
摘要 ​精准定位是自动驾驶得以实现的核心技术之一。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准确了解自身在道路上的位置,才能安全地规划路径、保持车道、避让障碍。常见的定位技术包括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如GPS/北斗)、惯性测量单元(IMU)、激光雷达(LiDAR)、摄像头(视觉SLAM)以及高精地图匹配等。

自动驾驶系统的成功依赖于车辆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精准定位能力。然而,在隧道、山区等环境中,卫星信号往往受到干扰或完全丢失,这对定位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行业正通过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地图匹配、视觉与激光雷达辅助等多种方式,努力解决这一难题。

在实际应用中,单一传感器往往难以满足复杂环境下的定位需求。因此,融合激光雷达、视觉SLAM、惯性导航、高精地图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6G和V2X通信等技术,正成为主流趋势。

多传感器协同:应对复杂环境的核心策略

惯性导航系统(IMU)和车轮速度计的融合,能够在短时间(如几百米)内维持一定的定位精度。但在长隧道内,仅依靠惯性推算,误差会快速积累,容易导致车辆偏离车道。因此,IMU通常需要与激光雷达、视觉SLAM等传感器配合使用。

激光雷达因其不依赖光照条件,且能构建高精度三维点云地图,成为隧道和山区定位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实时采集的点云数据与预存的高精地图进行匹配,车辆能够实现闭环定位。然而,激光雷达成本高、数据处理复杂,尤其是在结构单一或特征重复的环境中,匹配难度增加。

视觉SLAM系统则通过摄像头捕捉道路上的车道线、标志物等视觉特征,进行建图与实时定位。其优点在于成本较低、分辨率高,但对光照、天气条件敏感。因此,视觉SLAM常与IMU结合,构成视觉惯导(VIO)系统,以提升鲁棒性。

高精地图:定位校准的关键支撑

高精地图(HD Map)作为自动驾驶的“数字孪生”,记录了道路的车道线、标线、交通标志、周边建筑等三维结构信息。在信号受限的隧道或山区,车辆可以通过地图匹配(Map Matching)技术,将传感器采集到的环境信息与地图进行比对,从而修正定位偏差。

百度Apollo、Pony.ai等中国自动驾驶公司都广泛采用高精地图进行定位辅助。例如,在进入隧道前,车辆会下载该隧道的高精地图,进入隧道后利用激光雷达点云进行匹配,出隧道后则通过GNSS恢复全局定位。

尽管高精地图在定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高昂的制作与维护成本,以及庞大的数据量,对存储和计算提出了挑战。为缓解这一问题,有方案提出分块加载地图、或通过车路协同(V2I)共享数据的方式优化处理。

隧道与山区的定位挑战

隧道环境对定位系统构成了多重挑战。首先,隧道内完全屏蔽卫星信号,必须依赖车载传感器维持定位。其次,隧道内部结构单调,车道线可能不明显,这给激光雷达和视觉SLAM系统带来匹配困难。此外,车辆之间的拥堵也可能干扰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影响定位精度。

山区道路虽然不完全阻断卫星信号,但由于山体遮挡和峡谷影响,卫星信号可能出现多路径干扰或短暂丢失。同时,山区道路弯道多、坡度大,对IMU的坡度和横滚测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视觉系统则面临树影遮挡、积雪覆盖等动态环境变化的挑战。

为应对这些挑战,通常采用多传感器融合策略:结合车道线识别、环境特征匹配、惯性推算和高精地图校准,以实现连续稳定的定位。

典型实践与解决方案

1. 车道线与视觉辅助

部分厂商在高速公路隧道内设置专用车道线或RFID标识,用以辅助定位。研究表明,只要车道线清晰可见,车辆就能在1公里长的隧道内保持定位稳定。即使车道线中断,只要行驶距离低于400米,通过高精IMU与轮速计的融合,仍可将误差控制在0.8米以内。

2. 隧道地图SLAM

对于高频通行的隧道,如公交或校车线路,通常会提前测绘其内部三维点云地图。车辆在进入隧道前,将该地图下载到本地,进入隧道后通过LiDAR点云匹配实现定位。出隧道后恢复GNSS信号,再进行全局位置校正。

3. 高精地图支持

在城市道路和山区混合场景中,自动驾驶系统通常依靠高精地图进行辅助定位。百度Apollo和Pony.ai等系统在进入隧道或高架桥前,会结合传感器数据与地图信息进行融合定位。出隧道后,系统通过识别入口处的标志性结构,如灯光、标线等,实现精准回位。

4. 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结合

在L2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系统中,激光雷达的配备率普遍超过60%。尤其是在夜间、隧道或天气恶劣环境下,LiDAR因其不受光照影响,成为感知与定位的关键传感器。毫米波雷达则因具备穿透性,在尘土、烟雾等恶劣天气下表现出稳定的目标跟踪能力。

5. 多模态冗余定位

Waymo等国际企业采用多模态冗余定位策略,在部分隧道或地下环路中布置惯性导航地标,并与高精地图联合使用,确保定位稳定性。相比之下,特斯拉早期主要依赖视觉与GPS定位,导致在部分中国高速隧道中的定位误差被用户实测高达2.3米。随后,特斯拉与百度合作,将HD地图等信息纳入FSD系统,预计将改善隧道定位表现。

未来趋势展望

1. 低轨卫星定位

LEO卫星(低轨卫星)如SpaceX的星链或中国低轨星座,可显著扩展卫星覆盖范围。华为预测,到6G时代,通过地面与非地面网络的结合,定位精度有望从米级提升至厘米级。虽然单个低轨卫星不直接提高定位精度,但其播发的增强信号可以提升GNSS在半遮挡区域的可用性。

2. 6G与V2X辅助

未来6G网络或将内置定位功能,利用侧边通信单元实现超宽带定位。同时,通过车—车、车—基站(C-V2X)协作感知,车辆可实时交换地图和位置信息,提升在隧道、山区等复杂环境中的定位精度与安全性。

3. 智能传感器升级

高性能IMU(如光纤陀螺)、新型视觉雷达(融合毫米波与摄像头的传感器)、量子陀螺等技术正在研发中,有望进一步降低惯性漂移,提升环境感知能力。与此同时,AI在SLAM中的应用正变得更加成熟,有助于处理隧道与山区场景中的特殊视觉挑战。

4. 云端与边缘计算

自动驾驶车辆可将实时环境数据传输至边缘服务器,利用云端的高性能计算资源进行定位与建图。即使GNSS信号受限,云端可通过历史数据与远程观测协助校准车辆位置。边缘基站记录的雷达回波与车流信息,也可作为定位辅助手段。

结语

隧道和山区定位是实现高等级自动驾驶必须克服的关键难题。目前,行业已通过多传感器融合、高精地图匹配、激光雷达与视觉辅助等手段,在弱信号环境中实现了初步定位能力。未来,随着卫星导航网络、6G通信和智能传感器的不断升级,自动驾驶车辆在复杂环境中的定位精度与稳定性将持续提升,为实现更安全、高效的自动驾驶打下坚实基础。

您觉得本篇内容如何
评分

评论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复|注册

提交评论

广告
提取码
复制提取码
点击跳转至百度网盘